朱冬青:防水行业多数是“落后”产能
发布时间:2021-10-14浏览量:

  产能过剩给防水行业带来一系列很多难题。如防水行业门槛过低,企业之间互相诋毁的恶意竞争不乏其例;低价竞争,甚至很多低于成本价的竞争,使得行业市场环境恶化。这种局面在2010年、2011年尤为严重。近日,中国房地产记者就防水行业发展现状、产能过剩的难题等话题专访了中国建筑防水协会理事长朱冬青先生。

  【记者】:协会今年在组织成立三十周年的活动,国内防水行业也是三十年前发展起来的吗?

  【朱冬青】: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防水材料的技术整体上还可以。1986年后有一段时间,国内大规模引进国外的生产线,当时不管国内是市场能否消化吸收、是否有应用的可能,就是单方面认为中国的市场很大。1986年以前,国内几乎没有现在主要用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都是氧化沥青防水卷材、纸胎油毡,当时叫油毛毡。1986年后才有改性沥青这个品种,最初叫改性沥青油毡,后来又回归到防水卷材的大概念中。现在,防水卷材和油毛毡变成了完全不同属性的产品。

  【记者】:防水行业何时出现过剩苗头的?

  【朱冬青】:过去防水行业从来不提产能过剩,但行业很早就“埋下”了产能过剩的隐患,只是没有人提出来。大多数的企业都没有真正的“达产”,没有达到设计生产能力自然是产能过剩了。行业内有能够达产的企业,但并不多。

  当时做产能设计,没有说24小时连续生产,规程要求的都是16小时、250天算一年的产能。一条1000万平方米生产线的设计产能,实际生产过程中辅助条件若是满足24小时,开足300天,实际产能就远远超过了设计产能。这些没有开足的企业,不应算是产能过剩。

  【记者】:行业是何时提出产能过剩的?

  【朱冬青】:真正说产能过剩是4万亿投资以后,我们分析行业有些深层次的问题,才用到产能过剩这个名词。之前,行业相对匀速增长,既能够满足国家建设的基本需求,也有自身的增长,尽管有的不达产,但不影响企业盈利。

  “4万亿”给防水行业带来很大变化。由于4万亿投资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原来用于房屋建筑的防水材料,也开始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在房屋建设的市场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高铁、地铁、隧道、机场、码头、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等工程建设的应用领域。有一段时间工程建设和房屋建设的市场比重是一样的。

  那时出现了防水行业真正的大规模投资。很多企业改造、升级生产装备,有的甚至大规模建设防水生产基地,在全国多地都有生产基地的企业集团也是那时出现的。当时也有很多新进入的投资者。行业大量投资造就了产能过剩的结局。也就在那时我们一次提出产能过剩。

  【记者】:2012年,你提出防水行业的供需比例是5倍,是否如此?

  【朱冬青】:防水行业是要生产许可的,现在生产许可下放到省一级了,发证企业的数字一直不太准确的。各个省有汇总的数字,不过可能是半年汇总一次,也可能是一年汇总一次。

  另外,我们主要计算的是国家统计局统计的500万元以上销售规模的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和规模以下企业的比例关系一直不是很清楚。有说规模以上企业在全行业占占50%,也有说只有30%,在计算过程中行业总量也是估算值。

  产能过剩是肯定的,我个人认为,产能过剩超过50%的可能性是有的,至于你说的供需比例是不是5倍关系还有待于更准确的计算。我们现在也在做全国防水行业的经济普查,想把行业产能弄清楚。

  当时说5倍也是有计算依据的,那时全国大概有1400家有证企业,一条线较低500万平方米,1400多家乘以500万平方米是较低的产能。不过很多企业可能有三五条线,或者一条线产能1000万平方米,产能统计远远不止这个倍数,我们把全国的大企业数乘以它的系数,得出了一个很天文的数字。这个数字和我们能够统计的产量相比是5倍的关系。

  还有一种算法,就是把行业的产值和单价相除,然后与产能相比,大概是过剩50%的关系。结果不同源于如何计算的问题,不过上述两种结果都表明产能过剩是肯定的。

  【记者】:产能过剩与非标产品泛滥有关吗?

  【朱冬青】:这是肯定的,所以防水行业很少提遏制产能,2012年说过,以后没有这种提法和具体的实施措施。现在行业的固定资产投资都是两位数的增长,从总产值来讲,投资比例是比较大的。今年1~6月,国家统计局统计的数据显示,行业销售收入39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118亿元,同比增长22%,收入的三分之一都在用于投资。

  防水行业不同于水泥行业,水泥行业的落后产能已经很少了,但是防水行业大部分产能是“落后”产能。先进、落后的区别在于是否符合2013年3月实施的《建筑防水卷材行业准入条件》。这个文件给了行业两年的改造期限,到了2015年,没有达到准入条件的生产线其实可看成是落后产能。现在按照准入条件来评估的话,大部分的产能还是落后产能。

  防水行业一要淘汰落后产能,二要用先进产能置换落后产能。现在来自行业外的新增投资比较少了,大部分是行业内企业在做产业升级。接下来的三五年,是防水行业产业升级最快的时间。

  经过三五年产业升级之后,行业才能完成这一轮的置换。那时才能评价产能是否过剩,现在下定论为时过早。那些做非标的、节能环保不受约束的产能,我们并不将其归结到总产能中。

  【记者】:今年上半年行业100多亿的投资都是产业升级?

  【朱冬青】:这很难区分是新增产品线还是升级换代。既有企业新建产能,我认为是升级,可视为产能置换。新企业投资,我认为是新增产能。据统计,上半年的投资一部分是新增产能,但数量并不多。与此同时,行业内还有大批企业是没有能力新增产能的,甚至还有为数不少拥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已经关闭生产线了,产能几乎没有。比如天津具备生产资格的企业有十几家,目前在生产的也就五六家。

  【记者】:非标产品是在2008年开始泛滥的吗?

  【朱冬青】:以前也有。防水市场一直是不规范的,我们主要归结于政府建筑制度上的瑕疵。比如较低价中标是很多工程方接受的事实,虽然政府不允许。中标的总包已经杀的头破血流,几乎是成本价中标,之后又去层层分包,一层一层扒皮。加上政府监管不到位,假冒伪劣产品进入工地的结果是不容置疑的。由于制度上的瑕疵、监管上的不严,最终形成了防水行业的黑色产业链。另外,工地施工现场没有资质的工头带领一帮没有技术的工人去施工,导致房屋渗漏成为建筑通病之首。

  【记者】:大的房地产开发企业对房屋渗漏问题是否已经有了觉醒?

  【朱冬青】:较之前关注度有了很大提高。2000年之前的十年,是房地产投资快速增长的十年,也是忽视品质的十年,几乎全是较低价中标。2000年后,开始关注这个问题是因为房地产已形成一个产业,开发企业把售后服务交给了自己的物业公司,物业公司发现了一个现象,大部分的物业费都用到渗漏的维护上。

  防水做不好,房子不能通过验收,业主也不答应。加上房地产下行期,本来房子就不好卖,一曝光就更麻烦了。防水材料是在房地产的主体材料之外率先有供应商与开发商达成战略合作的产品,以前都是钢筋、水泥这些产品属于甲指或者甲供,现在防水材料已经属于甲指,有地方甚至属于甲供。

  因此,房地产商对于防水的重视得到了好的的提高。现在大多数的地产百强企业和防水前20强企业达成了战略合作,或者叫集团采购。

  【记者】:业界时有创新产品推出,有没有得到开发企业的关注?

  【朱冬青】:从国际上来看,防水材料的品种相对固定,一类是沥青防水材料,第二类是合成高分子材料,有的把合成高分子材料再和沥青改性了。无论是防水卷材、密封材料,还是防水涂料,原材料都是这两类。这些材料技术是相对成熟的,技术升级不会日新月异。并且市场也不需要有新产品,只要满足功能要求就很好了。

  我认为很多企业在做一些防水材料的创新是有误区的,很多都是昙花一现,更多是做了一些伪科学或者炒作概念的东西。这种创新给防水行业带来很多误区,认为做出新材料就是创新。防水行业创新可以是创造新的使用价值、新的使用工法或者满足不同的需求,或者有新的营销方式、商业模式,甚至组织形式、管理方式,带来收益、效率的提高,品牌质量的提高。

  大家不要狭义理解创新就是出新产品,震惊世界、永留青史,这绝对是一个行业的误区。企业的产品达到国家标准,已经是很大的创新了。现在符合国家标准的企业太少了。【本文摘自慧聪网】

上一篇:南京首次对立体绿化的项目进行扶持,对防水材料需求量将大增
下一篇:我国工程质量将有大改观,五主体要对工程质量负终身责任
热门资讯

XML 地图